在接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总共有八位正副指挥官,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带着志愿军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多亏了他们的英明领导,再加上志愿军每位战士超乎寻常的坚强意志,他们顶住了重重困难,最终打败了装备精良的美军。
抗美援朝打完没多久,新中国就举办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授衔大典。
想知道那些在外国土地上带领志愿军作战的八位正副司令员,最后都得到了啥样的军职头衔吗?
【彭德怀】
美军在半岛的仁川顺利上岸后,战局一下子就不那么微妙了,很快,敌人就把战火蔓延到了鸭绿江边,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紧要关头,毛主席不顾大家的反对声音,毅然决定派兵去朝鲜,不过,这个决定也遇到了一些人的阻拦。而在西北工作的彭德怀,他的想法竟和毛主席想到一块去了。
后来,彭德怀火速赶往北京,在大会上直言不讳,说明了出兵的重要性和合理性。不久,毛主席就委派他挑大梁,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首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1952年,彭德怀大将军从朝鲜战场回到国内,开始负责中央军委的平常工作。到了1953年7月,彭大将军又回到了朝鲜,他在板门店地方,代表中国跟联合国军的最后一任头头克拉克,正式签下了《朝鲜停火协议》。
1954年,彭德怀当上了国务院的副总理,还兼着国防部部长,到了1955年授军衔那会儿,他成了十大元帅中的一员。
【邓华】
1950年10月,彭德怀带着第一支志愿军进入朝鲜打仗。由于各种原因,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战斗计划和现场协作上,显得有些匆忙和不协调。
后来,经过毛主席的建议,朝鲜和中国商量好,要一起建个联合指挥部。那时候,邓华带着十三兵团的20万大军,归彭德怀将军指挥,他也就在那个时候当上了副司令员。
到了1952年,因为彭老总身体不好回国休息,并且开始管理军委的工作,所以邓华先临时顶替司令员的位置,后来就直接担任司令员并且还是政委。
1954年10月31号,经彭德怀推荐,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让邓华当上了副总参谋长,主要负责打仗方面的事情。到了1955年3月,邓华又多了一个身份,就是沈阳军区的司令员,并且在那一年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荣誉。
得说一下,在朝鲜战争那会儿,邓华和彭老总建立了很深的战斗友谊,哪怕后来回了国,心里也一直挂念着彼此。
彭德怀在快不行的时候,还跟浦安修说,要把邓华送他的那个金烟盒还给人家。邓华后来回部队上班了,他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给彭德怀元帅恢复名誉……
【杨得志、杨勇】
朝鲜战争打响后,1951年6月12号,杨得志和李志民带着志愿军第十九兵团,迈过了鸭绿江前往朝鲜。在动身前,周恩来总理专门在中南海设宴,会见了杨得志他们一行人,为他们送行。
周总理高兴地宣布:“要把你们三位姓杨的将领——杨得志、杨勇和杨成武都派出去,这简直就是‘杨家三杰,大展宏图’嘛!”
1953年5月11日,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的司令员杨勇和政委王平一块儿赶到了朝鲜战场前线。
5月16号那天,杨勇和王平来到了志愿军总部在桧仓的地方,志愿军临时指挥官邓华和副指挥杨得志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们。有了杨得志和其他志愿军领导的全力帮忙,之后杨勇带着队伍在金城反击战中狠狠教训了敌人一顿。
1954年2月份,杨勇成了志愿军的副司令员,还兼职参谋长。那时候,因为代司令员邓华已经回国了,所以杨勇就帮着杨得志一起管志愿军总部的事情。到了这一年的10月,杨得志被正式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而杨勇呢,还是副司令员。
这时候,杨得志已经提前回到了国内,他是在家里接到新任务的,上级安排他去南京军事学院进修,而志愿军的主要领导工作,则交给了杨勇来挑大梁。
1955年4月份,杨勇当上了志愿军的头儿。就在那一年,杨得志和杨勇两人都被评为了上将。
到了70年代末,快70岁的杨得志将军又一次亲自带兵去了战场前线,他真称得上是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
【陈赓】
陈赓将军,是李云龙常说的“连天王老子都比不上”的旅长,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优秀学员,他的一生经历简直就像是一部精彩的传奇故事。
在大家都特别关注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从1950年底到1952年6月,陈赓三次跑到朝鲜前线去带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打仗,为抗美援朝立下了大功。
1950年年底,陈赓头一回踏入朝鲜,他直接去了朝鲜成川郡君子里的志愿军司令部看看实际情况。他想亲自了解那边的战况,好为之后正式去朝鲜指挥打仗做好准备。
1951年2月的时候,为了让抗美援朝的仗能长久打下去,中央军委做了个决定,让志愿军部队轮流上阵打仗。到了3月中旬,中央军委又选了陈赓,让他来当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因为长时间的打仗和辛苦,陈赓的左脚踝得了关节炎,没办法只能留在北京养病,于是由副司令员王近山带着第三兵团去朝鲜打仗了。
1951年6月份,中央军委让陈赓当上了志愿军的第二把手,也就是第二副司令员,同时还让他管着第三兵团,当司令员和政委。到了8月中旬,陈赓的腿伤刚好些,肿消了点,他就迫不及待地拄着拐棍,又一次去了朝鲜打仗。
1952年3月份,彭德怀大将军回国看病了。由于他的建议,中央决定让陈赓将军临时负责志愿军,既当司令员也当政委。到了1952年6月,陈赓又接到命令,要回国去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
1955年的时候,陈赓被评为了开国大将,可惜啊,到了60年代初期,他就因为生病去世了。
【宋时轮】
宋时轮是志愿军第九兵团的领头人,他在1950年参与了指挥著名的长津湖战斗。
长津湖战斗结束后,宋时轮带着第九兵团到朝鲜的元山和咸兴地区休息整顿。没过多久,兵团里的第二十六军就去参加了第四次战役,而其他部队整顿好后,就开始守卫东海岸了。
1952年一开始,宋时轮就告别了第九兵团,转而去志愿军总部帮彭德怀的忙。彭德怀让他和陈赓一起,把志愿军打美军时进攻和防守的战术经验整理总结一下。
1952年4月份,彭德怀回到了祖国,之后志愿军的全部事情就交给了陈赓来管理。宋时轮也很给力,他主动帮忙陈赓,挑起了打仗指挥、教育培训以及特种兵事务的担子。
六月中旬时,陈赓接到命令回了国,之后邓华就开始全面负责志愿军的工作。到了七月十一号,中央军委又发了新命令:宋时轮不再担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和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转而去中央军委总高级步兵学校当校长了。
1952年8月底,宋时轮告别了朝鲜。站在中朝边界,他望着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朝着长津湖的方向,连着鞠了三个躬,抬起头时,泪水已经打湿了他的衣服。到了1955年,宋时轮得到了上将军的荣誉。
【“旋风将军”韩先楚】
从最初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到后来变成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军,韩先楚带领的队伍在1946年的东北战场上就被叫做“旋风部队”。那时候,国民党军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曾说:“在那儿,韩先楚的‘旋风部队’最让人头疼。”
当卫立煌接手陈诚在东北战场的指挥工作时,他赞叹道:“这支队伍的行动速度真快,就像一阵猛烈的旋风。”
1950年10月,韩先楚当上了志愿军的二把手,也就是副总司令。同时,解放军的第四十军也换了名字,变成了志愿军第四十军,在同一天,由军长温玉成带着,进入朝鲜打仗去了。
1951年1月份,韩先楚带着部队攻占了朝鲜那时的首都——汉城。后来,他成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的司令员,帮助彭德怀元帅一起指挥了前四次的大战役。
回国后,韩先楚陆续干上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福州军区的一把手,还有中央军委的常委这些大官,1955年他还被评为了上将。
【“六星上将”洪学智】
洪学智大将军来自安徽金寨,他从排长、连长这些基层干起,一路奋斗成为我军里备受尊敬的英勇将领。然而,在抗美援朝那会儿,他却转去做了那些琐碎繁杂的后勤事务。
1951年,年仅38岁的他当上了志愿军副司令员,亲自上阵指挥打仗。但后来,他被安排负责后勤工作,他多次跟彭德怀说,自己还是想干军事,不想转行搞后勤,心里始终惦记着当军事干部。
1951年4月,彭德怀派洪学智回国,让他跟周总理说说志愿军后勤遇到的难题,好一起想想办法。经过周总理细心开导和具体指点,洪学智之后一直在我军里管着很重要的后勤事务,到了1955年,他还被评为了上将军呢。
1988年,洪学智再次戴上了上将军的荣誉肩章。
除了前面提到的八位正副志愿军司令员,在差不多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里,咱们军队里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将领,大家常听到的名字有傅崇碧、梁兴初、吴瑞林、王近山、温玉成、秦基伟、吴信泉等等。
这些志愿军将领个个都是打仗的老手,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战争神话。就拿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来说,他们被称为“万岁军”,特别厉害。他们的军长梁兴初,在1955年得到了中将军衔,后来还做了海南军区的司令员和广州军区的副司令员。
最近上映的电影《志愿军·生死较量》里,吴京演的那个傅军长,其实是以志愿军第六十三军的军长傅崇碧为原型的。
铁原大战时,六十三军的每一个人都拼尽全力,战斗到底。到了1955年,傅崇碧得到了少将军衔,还当上了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和北京卫戍区的司令员。
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在理:别人不招惹我,我也不会去招惹别人,要是有人敢招惹我,那我肯定也不会善罢甘休!
抗美援朝,说起来就是新成立的中国,因为联合国军的挑衅,没办法只能打的一场仗。那时候的新中国,啥都不富裕,到处都需要建设和发展,毛主席其实心里头是不想打这场仗的。
但为了以一战止百战,他老人家凭借超越时代的远见和战略思维,毅然决定赢得这场关乎国家根基的战斗。
在这个时代里,我军出现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将领。他们每一个人,不管职位大小,都是保卫家园的勇士,他们的荣耀和经历,都值得后人一直记住。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在线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