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君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60岁的张阿姨一脸焦虑地走进我的诊室,称近期心情如坐过山车。她因血糖偏高和癌胚抗原(CEA)升高住院,甲状腺超声检查显示“甲状腺结节TI-RADS 3类”,提示低风险、良性可能性大,其他检查也未发现肿瘤线索,她和家人这才稍稍安心。
然而,在准备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控制血糖前,常规检查降钙素,结果竟超出正常60倍!我深知问题严重,立刻安排张阿姨做进一步穿刺检查,最终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随后为她安排了甲状腺切除手术。
张阿姨得知结果后满脸困惑:“医生,超声提示低风险,怎么还是癌呢?”其实,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疑惑。甲状腺结节如同甲状腺里长的“小疙瘩”,约5%-10%可能是恶性肿瘤,即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个大家族,按来源和特性可分为几类“典型选手”。
最常见的是乳头状癌,约占80%,它就像家族里性格温和的成员,生长缓慢,治愈率较高。超声检查对乳头状癌较为“熟悉”。不过,少数乳头状癌会“反套路”,长得规整且无钙化,超声可能误判为“低风险”,如TI-RADS 3类,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滤泡状癌约占10%,偏爱中老年人群,约10%-20%会发生血行转移,是超声检查的“难题”。有时须依靠病理切片,查看细胞是否侵犯血管或包膜才能确诊。
张阿姨所患的髓样癌约占5%,是最会“伪装”的“隐形杀手”。就像张阿姨的结节,超声完全未察觉其“恶意”。这是因为髓样癌来自C细胞,生长方式和结构与常见乳头状癌不同,超声能捕捉的“恶性信号”如微钙化、边缘毛刺等很少,所以TI-RADS分类对髓样癌常常“失效”,看似“良民”,实则是“隐患”。
还有一种未分化癌,虽最少见,占比小于1%,但恶性程度极高,堪称甲状腺癌里的“恶霸”。它早期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小结节,超声下呈“低回声”,与普通结节差别不大;一旦长大,会快速侵犯周围组织,超声可见“巨大肿块、边界模糊、血流混乱”,但此时往往已到晚期。
超声是甲状腺检查的“第一道防线”,能发现大多数常见乳头状癌,初步判断结节风险,但也有“盲区”。对于滤泡状癌、髓样癌等“非主流”类型,超声特征不明显,易漏诊。所以,看甲状腺结节不能仅依赖超声报告。像髓样癌,除超声外,还需结合降钙素、CEA等指标;滤泡状癌可能需要穿刺活检甚至术后病理才能确诊。
在线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